欢迎访问 百育网_帮您找培训机构课程找兴趣班的教育门户网站 !

X

微信扫码在线咨询
(不用加好友,扫码可直接聊天)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育儿知识

孩子偷东西,家长该怎么教育?

2021-09-23 1095 来源: 原创

有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偷东西的行为,这让很多家长们比较头疼,可能偷东西是孩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,但是如果养成习惯,就会对孩子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,古语“小时偷针,大时偷金”;所以家长必须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,避免孩子恶习存续。

儿童偷东西的原因各异,而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纠正这种行为。

幼儿是不会故意偷窃的。4岁或5岁以下的幼儿对于“物品所有权”没有任何概念。他们并不知道拿走属于他人的东西是不对的。

当孩子上小学时,他们就应该明白偷窃是一种错误行为了。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拿走他人物品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自控能力。

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-19岁的青少年来说,他们偷窃通常是为了寻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围的朋友。青少年试图借此获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觉,或是填补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空虚。

无论孩子在何种原因的驱使下发生了偷窃行为,父母都需要运用智慧来解决这一问题。假如家长仅仅由着性子来对待偷窃事件,他们勃然大怒的过激反应肯定是完全错误并且极具破坏性的。


一、分析儿童偷窃行为的诸多原因

第一,儿童无法控制自身行为。

较为年幼的儿童在自控方面存在一定困难。哪怕他知道偷窃是不对的,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样东西,这仅仅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。家长必须培养孩子通过诚实方式获得所需之物的能力。与此同时,父母也必须将物质诱惑最小化。

第二,儿童的基本需求没有获得满足。

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儿童来说,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赖自己的父母。倘若孩子感觉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他最终会选择自己动手。最为简单的解决之道莫过于 “自取所需”。

人的需求源自主观思想。尽管父母可能觉得小孩子不会追求物质方面的东西,但这不代表孩子真的没有要求。譬如,如果他学校的朋友都有零花钱,他自己肯定也会想要。如果孩子没有零花钱,即使其他方面应有尽有,他也会觉得若有所失。如果禁不住诱惑,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可能会偷钱,只有这样,他才能和大家一样都有零花钱。

第三,儿童需要更多关爱。

孩子觉得生活里缺乏情感和关爱——这可能是儿童偷窃行为更加普遍的诱因。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无人问津,他们内心深处会觉得空虚,就有可能通过偷窃来填补这份空白。有偷窃习惯的儿童通常比较孤独,在学校人缘一般,与朋友相处也会有问题。他们缺乏表现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机会。

许多孩子没有得到他们想要那种关爱。他们觉得没有人爱自己,或者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。这可能是真实情况,也可能是孩子的臆想。笔者在《如何改善儿童行为》里曾经提到,相对于家长关爱的多与少,孩子如何感知这份关爱更为重要。无法感知家长关爱的孩子有可能将情感需求转化为物质欲望。偷窃成为他们表达不满以及需求满足的方式。

第四,儿童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。

儿童对于自身弱点有着非常强烈的意识。他们缺乏对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。部分孩子在这方面确实有困难。如果孩子的依赖感觉出现了问题,他们可能会进行偷窃,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。

第五,来自同龄人的压力。

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喜欢模仿朋友们的行为。如果他和一群通过行窃来寻求刺激的孩子混在一起,为了成为团体的一员,他也会加入偷窃行列。有的时候,孩子偷东西可能是为了向伙伴们展示自己所谓的勇敢。如果孩子和一群不良少年纠缠不清,家长需要采取很多具体措施。





二、孩子偷东西怎么办

1、帮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

虽说“自我中心期”是成长轨迹,但身为父母,我们不能对孩子的“贪得无厌”视而不见,要开动脑筋尽早帮孩子建立起“所有权”的观念,即让孩子知道尊重别人的所有权。父母可以“以身作则”,在收好自己的物品同时,嘱咐孩子及时归置好自己的物品,父母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是纸笔,并告诉孩子要使用多长时间,征得孩子的同意,方可把物品带走,在归还时要向孩子说“谢谢”。例如:在家里,和宝宝一起认一认,哪些是他的东西,比如,衣服是宝宝的、芭比是宝宝的;手机是妈妈的、笔记本电脑是爸爸的。告诉宝宝,家里每个人都有私人物品,这些东西,如果没经过本人允许,是不能动的。当然,宝宝的东西也一样,没经过宝宝允许,妈妈和爸爸也是不能把玩具随便给别人的。

2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

培养孩子的自制力。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控制冲动的能力。例如,买回孩子想要的东西,父母可以不马上给孩子,而是告诉孩子,当他有好的表现时才能得到。如果孩子没有乱碰商场里的东西,家长一定要表扬孩子的自制力。最重要的是,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,成为孩子的好榜样,不要为占到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,自己有过失时要及时弥补或道歉,这对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很重要。

3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

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,我们可以通过手偶游戏、编故事等方式,例如:给孩子讲“拾金不昧”的故事等,让宝宝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。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,要他体会丢了东西会是多么着急,并鼓励他及时归还物品。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,我们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,强化他的分享行为,这样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权的观念,并学会尊重他人所有权的行为习惯。

4、让孩子承认错误

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,要让他还回去,并且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,要承认自己的错误,向别人道歉,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担当,并且会有效的杜绝孩子以后犯类似的错误。

5、和孩子沟通教育

发现孩子将别人的东西带回家了,不要用偷这样的字眼,这些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阴影的,要问清楚孩子为什么将别人的或者公共的东西带回家,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,孩子需要什么,应该告诉爸爸妈妈,只要是合理的要求,爸爸妈妈都会满足他的,这样孩子以后肯定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。

6、适当满足孩子需求

有些父母,平时对孩子要求太苛刻了,孩子想要的东西总是不买给他们,其实很多玩具都具有益智性能,可以锻炼孩子的智力,也是孩子快乐成长必须的,父母不必对孩子要求那么苛刻,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只好拿别人的。





三、怎么预防避免孩子偷东西

1、让孩子正确表达需求

有的孩子在面对自己想要的物品时,他们不知道如何开口和父母说,觉得没有人看见,自己放在口袋就是属于自己的了。

在这个情况下,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,孩子要和父母说明自己想要的物品,要让孩子养成一个提出需求,拿东西要得到别人允许的习惯。

2、对孩子言出必行

当孩子向家长提出需求之后,很多家长选择忽视,甚至有些家长口头上答应孩子,实际上却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,就会造成孩子对物品的期待值过高,一直等待家长完成诺言。

时间一长,孩子的求而不得就会出现“偷”的行为。所以家长们答应孩子的要求,一定要及时满足,并且还需要以身作则,自己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。

3、让孩子明白“偷”的严重性

孩子的物权意识不足,同时也分不清“偷”和“拿”的区别。尤其是孩子在公共场所,一旦没有清楚“偷”的严重性,养成了一个“偷东西”的习惯,后果不堪设想,对孩子自身发展有严重的负面影响。家长们要灌输“偷”是一种不道德的错误行为,一旦孩子们能够感受到“偷”和“借”的区别,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。

4、适当给与孩子金钱的奖励。

以日常家务或者学习进步等等表现良好的行为给与一定零花钱奖励,这样既能让孩子有获得额外零花钱的渠道,也能让孩子明白钱来之不易,每一分钱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。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金钱观。

加入我们

*
*
4009660789